[导游资格证书有效期]黑龙江省导游资格基础知识辅导资料:黑龙江蒙古族

更新时间:2018-07-26    来源:导游资格    手机版     字体:

【www.kwkids.com--导游资格】

第二节蒙古族
蒙古族全国人口据 1990 年统计为 4 806 849 人,主要聚居内蒙古自治区,东北三省,新疆,甘肃,青海等地.我省有蒙古族 140 148 人,主要分布在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肇源,富裕等地.蒙古族有语言和文字.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分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里亚特三种方言.蒙古文属拼音方案类型,是 13 世纪初用回鹊文字母创新的,经过本民族语言学家多次改革,成为规范化的蒙古文.还有一种叫"托戒"的蒙古文只在新疆等地的蒙古族中使用,它是17 世纪中叶喇嘛僧人咱雅,班第达为准确表达卫拉特的方言,稍加改变通用的蒙古文字而创制的一种文字.
一,简要历史
黑龙江境内原有三个蒙古族自治旗(县),即杜尔伯特,郭尔罗斯后旗和伊克明安,另有札责特旗的一部分,即今泰来县.这些地方有着悠久的历史,根据文献记载:杜尔伯特辽代属于长春州,金代属于泰州北境,元代属于辽王封地,明中叶为蒙古科尔沁部游牧地,清代为杜尔伯特旗,元代属于辽王哈布图哈萨尔封地,明代划人科尔沁为郭尔罗斯后部,清初改名为郭尔罗斯旗(包括吉林省郭尔罗斯前旗),今为肇源县.伊克明安辽代属于乌延突厥,金代属于浦兴路,元代属于斡赤斤封地,明代属于努尔干都司,清代为伊克明安旗,今为富裕县.以上三旗的蒙古族是成吉思汗弟弟哈布图哈萨尔的后裔.1214 年成吉思汗分封诸王,哈萨尔,斡赤斤,阿勒赤歹三王得到的封地是今内蒙古东部,辽黑两省西部各地.哈萨尔被封为辽王,封地为今以海拉尔为中心,以及嫩江流域.后其二子博代达赖和诺门达赖游牧于嫩江西岸,自称札责特部.其第八子爱纳嘎游牧于嫩江东岸,乌裕尔河以南,自称杜尔伯特部.第三子乌巴什则游牧于松嫩草原(松花江与嫩江之间),自称郭尔罗斯部.十七世纪初叶,满洲八旗征服南蒙古后,实行旗制.分封科尔沁部各封建领主时,爱纳嘎之孙色棱于顺洽五年( 1 648 )被封为杜尔伯特旗扎萨克(政权)固山贝子,布木巴于 1643 年被封为郭尔罗斯旗的真国公,领扎萨克(政权)固山贝子衔.蒙衰于 1643 年被封为札责特旗札萨克(政权)固山贝子.
二,主要习俗
宅俗:
"蒙古包"适应游牧生活的特点.蒙古族过去以搭拆,易于移动的蒙古包作为自己的栖息之所.蒙古包亦称"毡包",简称"包",系源于满语,满语称弯庐式建筑为"蒙古博",俗读"博"为"包",久相沿成习,渐成定制.蒙古语称蒙古包为"蒙古勒格尔"或"木布根格尔".蒙古包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乌尼","陶恩","哈那"."哈那"是用数根长短相等的木杆交叉搭架,编成有规则的菱形网格,以皮绳连接而成,用时将几片哈那拉并连成一体,便形成蒙古包的墙."乌尼"亦是用数根相等的木杆,成伞状顶均匀整齐排列,一端系于陶恩上,一端系于哈那硕."陶恩"即起固定乌尼的作用,又是天窗,用之通风采光.支架搭好以后,外围以毛毡.蒙古包的大小一般取决于哈那片的多少,一般六片,八片的居多.
蒙古包设计合理,圆形的格局对风雪阻力小;尖顶,下雨时不存水.同时也易于搭建和搬迁,把蒙古包拆开后加上室内铺设,只用一辆勒勒车就可以搬走.
婚俗:
蒙古族的婚姻为一夫一妻制.实行同姓不通婚的习俗.过去选配偶多由父母包办或由贵族指定.结婚前要由喇嘛念经或求神问卦.聘礼很重,男方交岳父一百斤酒,一口猪.结婚时交二百斤酒,一口猪.给岳父马鞍子,给岳母一头带犊的好奶牛以及女方穿的四季衣,镯子,柜,箱等.现在,辽阔的草原,是蒙古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好地方.姑娘们常常以丢手绢的方式传情,在"那达慕"大会上"私定终身".等青年男女相爱后,父母便开始为他准备婚事.男方要择吉日,由小伙子的父母亲自登门拜访,作一次礼节性的串门,来了解女方家对婚事的态度.而女方家当然知道他们的来意,所以热情接待,向双方亲属各自介绍自己的孩
子的为人,爱好,性格以及家庭情况后,如果女方家长不反对的话,就要饮酒以表示同意这门婚事.但这是要费一番周折的,一般女方家长都是在男方家长再三恳求下才能同意.既使女方家长对小伙子非常满意,也要装出一副不满意的样子.他们认为,如不挑剔就同意,那女方会让人瞧不起,家长脸上也无光.结婚的日期由男方家确定,一般选在吉祥的日子,如节日或丰收时节.#p#分页标题#e#
接亲时,人数有严格的规定,必须是单数.到女方家之后,要把带来的"哈达",方糖,茶及煮熟的一只羊放在蒙古包外面,不得随便拿进去.迎亲人也要在外面等候,必须等姑娘的家长,舅父出来迎亲人才能进去.在接亲仪式上,接亲的人向在座的人们依次递鼻烟壶问好,人们接过鼻烟壶,象征性地闻一闻然后还给本人.接着提亲人把糖,肉,茶摆上,很有礼节地捧起"哈达",口头念道:"愿我们的教仪昌盛,江山多牢;愿佛爷给我们恩赐,万事如意.愿我们的两个孩子相亲相爱,如胶似漆永不分离 … … 然后提亲人把"哈达"敬献给姑娘的父亲,为其祝福.在接亲仪式上还要用酒祭天,祭火.接亲人还要向在座各位敬酒.新郎向新娘父母敬一杯酒,祝老人身体健康长寿,姑娘也要向自己的父母敬上一杯,感谢老人家的养育之恩,表达出嫁时的离别之情.此外,男方家还要送聘礼,但聘礼不能有内衣和帽子之类的东西,如果违犯,婚事便有告吹的可能.送礼时,男方家还要带上煮熟的四只羊和一只生羊,上面放一小碗鲜奶,敬到女方家里最有权威的人面前,长者虔诚,郑重地用无名指沾一点奶汁,往绸子上碰一下,然后再往上一弹.这是在送聘礼时不可缺少的仪式.娶亲时,男女双方每家都要请两位嫂子,在新娘的头上洒一点酒,并亲手为新娘分发梳辫,辫子的数要成双,一般都梳 6 条小辫.新郎接新娘时,一般都骑白马,因为白马被认为是富有和吉祥的象征.在迎亲仪式上,新郎新娘还要拜火,拜天,然后向父母并男方的亲朋好友,按辈分的大小一一叩拜.但新郎和新娘不相互致礼,他们认为,此时的新郎新娘已成为不可分割的了,两者已合为一人了.人洞房时,新郎要藏起来,大家四处寻找,新郎一般都藏在大家容易找到的地方.另外婚礼上还要进行许多娱乐活动.如"册羊头","拉羊皮","抱羊头"等.青年人也常借此机会来寻找自己的意中人.有的地方的蒙古族还在新婚的第二天举行"抢太阳"仪式.新婚的第二天黎明,当太阳快要出来的时候,送新娘来完婚的送亲队伍,踏上了归程.这时"抢太阳"的仪式便开始了.新婚夫妇和青年男女骑马相送.草原上两队人马竞相驰骋,向着东方太阳升起的地方奔去,去迎接初升的太阳.当火红的太阳跳出地平线的瞬间,如果谁的马跑到最前头,谁就被看作是迎接光明的英雄.一般人们总是有意地让新郎新娘的马跑在最前面,把光荣留给新婚夫妇.太阳是光明,幸福的象征,抢太阳意味着对光明和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信仰:过去蒙古族大部分信仰喇嘛教,属于喇嘛教中的黄教 ― 格鲁教派.据解放初期统计,全省共有大小喇嘛寺庙三十多座,喇嘛仓二十余座.当喇嘛的有 300 多人.
丧俗:过去蒙古族的丧葬,一般有土葬,火葬和野葬,牧区常见的是野葬.游牧时期的蒙古族,由于他们四处放牧,没有一个固定的家,所以他们也就没有固定的墓地.
葬式一"野葬."野葬"的方法比较简单,人死以后,把死者抬到马车上,死者的亲朋好友从远处赶来,向死者告别,祈祷.然后由死者的亲属赶着马车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漫无目的周游,直到马车上的尸体被颠掉,抛在野外,这时"野葬"就结束了.尸体落地时,如果是面部朝天,家人就认为死者升天了;如果背部朝天,则认为是死者生前有很大的罪孽,"不得善终".这样家人就得再为死者祈祷.隔数日家人要去看一看,不论死者面部是不是朝天,只要被鸟兽吃了,死者家属就放心了.认为这是一件喜事,常常要摆酒畅饮,认为死者进入了"极乐世界".若尸体还在,死者家属要再次为死者忏悔,还要把黄油涂在尸体上,盼望早一天被乌鸦吃掉.后来这种"野葬"只限于小孩了.如果谁家死了孩子,就得给死去的孩子带上一些点合,糖果之类的东西,然后把孩子的尸体搭在马鞍上,装作不知不觉中丢了东西似的,把尸体抛在草原上.他们认为这样可以使死去的孩子早日转生.
三,其它习俗
(一)服饰
过去蒙古族的生产方式,以游牧为主,因此其服饰也适应这种生产特点.蒙古族不论男女老幼都穿长袍,腰间扎长绸带.这种长袍,俗称"蒙古袍".蒙古族春夏两季穿夹,单袍,秋冬两季穿棉,皮袍.男的喜欢蓝,紫,墨绿和咖啡等色.女的喜欢红,粉,淡青和大花等.长袍右开襟,无开气,领,袖和襟都用绸缎镶边.这种袍子穿起来,男子显得英勇,膘悍,女子显得窈窕,清秀.蒙古族在长袍外面喜欢套坎肩,蒙语称"敖吉",是一种无袖的坎肩.女式的身长过膝,男式的短及腰间.这种坎肩,往往与所穿长袍相搭配,显得美观,大方.帽子:蒙语称"玛间格".冬季,男的戴贝尔帽或四耳帽.女的戴桃形耳包,狐皮围脖,羔皮围脖或喜鹊帽.天气暖和的时候,男子爱戴蒙古红顶子帽,蒙语称"扎拉台玛间格".姑娘们则喜欢扎各种的绸巾.有的男子也爱将绸巾缠在头上.蒙古族的下衣是一种高腰肥腿的裤子,前面没有开口.有单,棉,皮等种类.蒙古族男女老幼均穿皮靴,蒙语称为"爪特勒".荷包是族随身佩带的饰物,蒙语称为"哈布塔盖".#p#分页标题#e#
(二)饮食
蒙古族的饮食分为查干依德根,乌兰依德根两种.查干依德根即白食,属奶制品.乌兰依德即红食,属肉制品.特别是用牛羊肉待客有各种各样的吃法.招待贵宾时,要上"全羊",俗称"手扒肉".蒙语称为"布会勒".招待一般客人时,要上"乌叉"或"车之"."乌叉"是羊的后大腿,"车之"是羊的胸脯.现在,人们都习惯把"全羊"的各部位,拆卸上桌.配食的佐料有韭菜花,辣椒油,蒜泥,味精和酱油.这种吃法颇有草原游牧民族的古风.除此之外,还有炒米,它是用樱子米做成的荞麦面的吃法,最常见的有图古勒,"汤"蒙语为面多的意思,俗称"牛犊面".蒙古族素有喝茶传统习俗,是将炒米放人锅内炒出香味,而后加人白水和茶砖,再加人鲜奶煮沸而成.
(三)其他
1. 节庆
"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的盛会,又叫"那雅尔",在蒙古语中有"娱乐"和"欢聚"的含义."那达慕"大会,是生活在草原上的蒙古族同胞的群众性娱乐活动.一般那达慕大会多在农历 7 一 8 月份中择日举行,历史上的"那达慕"大会,有草地各部落头人们相互炫耀和比赛牲畜膘情的作用;而后来的"那达慕"大会则更多的表现出牧民们的娱乐气氛.在"那达慕"大会上,勇敢强悍的蒙古族牧民们举行惊险而又激动人心的跑马比赛和摔跤比赛,射箭和下棋也是不可缺少的活动.各项比赛之后,大会要给优胜者们颁奖,人们也要用舞和美酒向优秀的骑手,射手和摔跤手表示热烈的祝贺."那达慕"大会期间,往往还举办物资贸易活动,人们在娱乐之余可以买到自己中意的生活和生产用品.
2 .民间艺术
蒙古族有丰富的文学艺术遗产,好来宝就是其中之一.好来宝是说唱结合的艺术,一般由两个人表演,使用马头琴或四弦胡琴配乐.好来宝的形式分两种:一种是对偶式,另一种是问答式.马头琴是蒙古人民最喜爱的民族乐器,它既可配乐,又可独奏.
3 .喜花习俗
蒙古是在草地上发展起来的民族,他们对草原上烂漫的花朵极为喜爱.老年人爱喜自己的女儿常常把她比做心爱的花,小伙子向心爱的姑娘表达爱情,也要献上一束鲜花.花是美的象征,好的兆头,就连给女孩命名也多以"其其格"缀之.蒙古语,其其格,花之意.诸如:乌云其其格 — 莲花,蒙根其其格—银花,娜仁其其格 — 葵花.黑龙江的蒙古人给女孩子起名时也多数离不开花.如:娜仁花,蒙根花,乌兰花等.有的则用汉语取名,什么白金花,何银花,包菊花等.也有的利用汉族女性常用的芳,蓉,芬,芝,芹等起名.总之,女性的名字一般离不开花草.

黑龙江省黑龙江省导游基础知识辅导:矿产资源

黑龙江省黑龙江省导游基础知识辅导:植物资源概括

黑龙江省黑龙江省导游基础知识辅导:动物资源概况

黑龙江省黑龙江省导游基础知识辅导:黑龙江省情综述

导游人员管理法律规定章节综合知识总结

2010年导游资格考试基础知识辅导:风景名胜区

本文来源:http://www.kwkids.com/zhiyezigelei/10104.html

热门标签

更多>>

本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