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考什么_2011考研政治核心知识及典型真题2

更新时间:2019-08-21    来源:考研    手机版     字体:

【www.kwkids.com--考研】

2011考研政治核心知识及典型真题2

第一考试网整理2011考研政治核心知识及典型真题2

(一)物质世界和实践

1.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思维和存在、物质和意识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其二,思维和存在、物质和意识的同一性问题。根据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派别。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根据对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典型真题

(2009年单选题第1题)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

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B.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统一性

C.物质和意识何者更重要

D.物质和意识何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密切【A】

世界是怎样存在的即世界上的事物是联系的还是孤立的,是发展的还是静止的?根据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观点。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只有既坚持唯物主义又坚持辩证法才能全面地认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只有达到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内在统一才能有科学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和科学的彻底的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其关键就在于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其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其二,坚持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其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主张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其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3.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2010年多选题第17题)。

典型真题

(2010年多选题第17题)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商务印书馆先后出版了多个版本的《新华字典》,除了一些旧的词条,增加了一些新的词条,并对若干词条的词义给了修改。例如1971年版对“科举”这个词的解释是:“从隋唐到清代的封建王朝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而设立分科考生文武官吏后备人员的制度”,1992年版删去“反动“二字,1998版又删去“为了维护其统治而设”直到2008年版删去了这句话。一本小字典记载着词语的发展变化也记录了时代前进的印证,字典词条释义的变化表明人们的意识

A.是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B.取决于词语含义的改变

C.随着社会生活变化而变化

D.需要借助语言这一物质外壳表达出来【ACD】

4.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2007年单选题第1题)。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2006年单选题第1题),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2008年单选题第2题)。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p#分页标题#e#

典型真题

(2007年单选题第1题)“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是

A.静不是动,动不是静B.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C.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D.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B】

(2006年单选题第1题)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A.变是世界的本原B.世界上只有变,没有不变

C.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D.变与不变是绝对对立的【C】

(2008年单选题第2题)最近,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利用一台粒子加速器,让两束原子在一个圆环轨道上做高速运动,发现这些原子自身的时间确实比外界时间慢了。这项实验进一步证明了作为物质运动存在形式的时间具有

A.客观性B.有限性

C.相对性D.一维性【C】

5.社会的物质性

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首先,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人和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在人类社会产生以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还要以自然界为基础。离开了自然界,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便无法进行,脱离一定的自然环境的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其次,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的活动。仅仅停留在意识或思想的范围内,人类是无法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最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

6.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基本原理。这一原理的内容包括:其一,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其二,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而不是某种“始基”的物体;其三,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包括意识现象,归根到底都是物质的表现形态或物质的属性和存在形式;世界上的一切发展、变化和过程都是物质运动的具体表现,其原因在物质世界自身。正如列宁所说:“除了运动的物质以外,世界上什么也没有。”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其理论意义在于,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系列原理和原则都是以此为根据和前提的,从而成为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世界观。其实践意义在于,它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立足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

7.实践的本质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其本质含义和基本特征有三:其一,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其二,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其三,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形式有:①生产劳动实践。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实践活动的根本前提;②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③科学实验。此外,艺术和教育活动也与科学实验一样,属于以生产精神文化产品为直接目的精神文化创造实践。上述各种形式的实践都内在地包含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意识的关系,包含着物质变换、活动交换和观念的转换。(2010年多选题第18题)

典型真题

(2010年多选题第18题)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危机往往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1857年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电气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电子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电气时代进入电子时代,由此证明

A.科技革命是摆脱社会危机的根本出路

B.科学技术是社会形态更替的根本标志

C.社会实践的需要是科技发展的强大动力

D.科技创新能够推动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CD】

8.实践与人的存在

实践的本质、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决定了实践在人类生活中具有基础和根本地位,实践构成了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作为实践主体的人并非是纯粹生物学意义上的人,而是社会的人。劳动实践不仅创造了人,形成了人类特有的本质,而且只有在实践中,人类的本质力量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和确证;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人在改造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着人类自身。总之,实践是人类不同于动物的特殊生命形式,即它是社会生命的特殊运动形式,是人类的存在方式。

9.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分化与统一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存在的两种不同形态。这里说的自然界是指独立于人的活动或未被纳入人的活动范围内的客观世界,其运动变化是自发的。人类社会是人们在特定的物质资料生产基础上相互交往、共同活动形成的各种关系的有机系统。它是在自然界发展一定阶段上随着人类的产生而出现的。人类社会与人的活动不可分离,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是人的对象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现实性的自然基础。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自然界。

10.人和自然的关系

通过劳动,人类具有了自己的实践存在方式。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又是一个有着自身特殊发展规律的部分。在实践中,人把自然界—既作为自己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又作为自己生命活动的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实践使人从统一的自然界中分化出来之后,就从总体上、根本上更深刻、更全面地依赖于自然和社会的物质运动规律。因此,通过劳动实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它们的和谐统一,便成为人类必须面对的永恒主题。恩格斯早就提出了自然界“对人进行报复”以及“人类同自然的和解”问题。(2010年单选题第3题)

典型真题

(2010年单选题第3题)有一张照片反映的大体意思是这样的:由于气候变暖,北极冰盖融化,致使北极熊无处可去的场景,颇具震撼力。它给我们地球上的人类发出的警示是

A.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人与人之间一切社会关系的核心

B.生态失衡已成为自然界自身周期演化不可逆转的趋势#p#分页标题#e#

C.自然地理环境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决定力量

D.生态环境已日益成为人类反思自身活动的重要前提【D】

11.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

马克思主义确认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2008年单选题第1题),就是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也就是把社会生活当作实践去理解。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构成了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典型真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

A.坚持人的主体地位

B.坚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世界

C.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D.坚持从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去理解现实世界【D】

本文来源:http://www.kwkids.com/xuelilei/254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