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价格鉴证师考试时间|2011年价格鉴证师考试法学基础知识模拟试题及答案8

更新时间:2020-03-18    来源:价格鉴证师    手机版     字体:

【www.kwkids.com--价格鉴证师】

2011年价格鉴证师考试法学基础知识模拟试题及答案8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依据我国刑法理论,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属于(  )。[2008年真题]

A.疏忽大意的过失

B.过于自信的过失

C.犯罪的间接故意

D.犯罪的直接故意

【答案】D

【解析】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是放任了这种结果发生。

2.依据我国《刑法》的规定,行为人正当防卫若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则(  )。[2008年真题]

A.不负刑事责任

B.应当负刑事责任,不能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C.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D.只负民事责任

【答案】C

【解析】《刑法》第二十条第二款规定,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3.依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如果犯罪分子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但仍然造成了损害的,则(  )。[2008年真题]

A.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B.应当减轻处罚

C.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

D.可以减轻处罚

【答案】B

【解析】根据《刑法》第二十四条的规定,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对于中止犯,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4.依据我国《刑法》的规定,事业单位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  )。[2008年真题]

A.可能构成犯罪

B.不可能构成犯罪

C.只承担民事责任

D.不负任何责任

【答案】A

【解析】刑法中的单位犯罪是指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

5.犯罪的客体作为犯罪构成的要件之一,是指(  )。[2007年真题]

A.犯罪动机

B.危害行为

C.危害结果

D.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

【答案】D

【解析】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犯罪的构成要件包括四个方面:主体、主观方面、客体以及客观方面。其中,犯罪的客体就是指为犯罪人的犯罪行为所侵犯的,而依法应受刑法保护的社会关系。

6.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紧急避险的必备条件不包括(  )。[2007年真题]

A.必须是对正在发生的危险而采取的

B.必须是在迫不得己的情况下采取的

C.紧急避险不能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

D.必须是针对不法侵害者本人进行的

【答案】D

【解析】D项是紧急避险和正当防卫的本质区别。紧急避险需是向不法侵害人以外的第三人采取的措施,如是针对不法侵害者本人进行的,则可构成正当防卫。

7.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犯罪行为,是(  )。[2007年真题]

A.犯罪预备

B.犯罪中止

C.犯罪未遂

D.不构成犯罪

【答案】C

【解析】我国《刑法》规定,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为犯罪未遂。犯罪预备是指还未开始实行犯罪,尚在犯罪的准备阶段,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犯罪中止则是指还未实行犯罪或是已经实行,但犯罪人自动中止犯罪行为的继续或是有效防止行为后果的发生。

8.依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共同犯罪,是指(  )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2007年真题]

A.二

B.三

C.四

D.五

【答案】A

【解析】我国《刑法》规定,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为共同犯罪。

9.根据《刑法》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  )罪,不负刑事责任。[2006年真题]

A.故意杀人

B.强奸

C.爆炸

D.诈骗

【答案】D

【解析】我国《刑法》规定,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10.犯罪的本质特征是(  )。

A.违法性

B.应处罚性

C.社会危害性

D.故意陛

【答案】C

【解析】犯罪的特征包括违法性,应处罚性和社会危害性。其中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本质特征。#p#副标题#e#

11.根据我国《刑法》规定,(  )犯罪,不负刑事责任。[2006年真题]

A.醉酒的人

B.又聋又哑的人

C.盲人

D.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

【答案】D

【解析】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所具备的刑法意义上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只有行为人具备刑事责任能力,才能成为犯罪主体,追究其刑事责任。我国《刑法》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

12.根据我国《刑法》规定,正当防卫的必备条件不包括(  )。[2006年真题]

A.必须针对不法侵害行为实行防卫

B.只能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实行防卫

C.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采取的行为D.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

【答案】C

【解析】正当防卫必须具备下列条件:①必须是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利免受侵害而实行防卫;②必须是对不法侵害行为实行防卫;③必须是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实行防卫;④必须是针对进行不法侵害者本人实行防卫;⑤正当防卫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

13.根据我国《刑法》规定,犯罪分子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的是(  )。[2006年真题]

A.犯罪预备

B.犯罪中止

C.犯罪未遂

D.犯罪既遂

【答案】B

【解析】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犯罪分子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犯罪行为。

14.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关于单位犯罪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2006年真题]

A.单位犯罪仅指法人所实施的犯罪

B.对单位犯罪一般采取“双罚制”

C.单位犯罪均为故意犯罪

D.单位犯罪均为过失犯罪

【答案】B

【解析】单位犯罪,是指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单位犯罪既有故意犯罪,又有过失犯罪。多数是故意犯罪,少数属于过失犯罪,这也是单位犯罪的一个特征。

15.24岁青年甲非常喜欢邻家4岁男孩乙。一日,甲带乙到一座桥上玩,甲抓着乙的双手将其悬于桥栏外,乙边喊“害怕”边挣扎,甲手一滑,乙掉入河中,甲急忙去救,但为时已晚,乙溺水而死。从刑法理论上看,甲对乙的死亡结果在主观要件上属于(  )。[2005年真题]

A.间接故意

B.疏忽大意的过失

C.过于自信的过失

D.意外事件

【答案】C

【解析】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行为人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状态。本案中甲预见到了其行为可能导致的后果,但轻信自己能够避免,结果导致了损害后果的发生,应属过于自信的过失。

16.正当防卫与防卫过当区别的界限在于(  )。[2005年真题]

A.防卫行为是否超过必要限度

B.防卫行为是否明显超过必要限度

C.防卫行为是否造成严重侵害

D.防卫行为是否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并造成重大损害

【答案】D

【解析】《刑法》第二十条第二款规定,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是否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是区别正当防卫和防卫过当的标志。

17.甲纠集乙等5人组成“天龙会”,自封为“大天龙”,要求乙等人“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天龙会创收”。乙等人在3个月内抢劫6次、杀死1人、重伤3人,劫得财物若干。上述犯罪行为,甲有的不知道,有的知道,并参与过1次。甲应该对(  )承担责任。[2005年真题]

A.其知道的犯罪行为

B.其参与的犯罪行为

C.其指挥的犯罪行为

D.全部犯罪

【答案】D

【解析】根据《刑法》第二十六条的规定,对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按照集团所犯的全部罪行处罚。

18.我国《刑法》第十三条规定的“但书”,即“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应理解为(  )。

A.是犯罪不以犯罪论处

B.是犯罪不以犯罪处罚

C.不构成犯罪

D.是缩小打击面的特殊策略

【答案】C

【解析】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行为,由于其危害性没有达到犯罪的程度,所以法律认为不构成犯罪。

19.关于犯罪行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就是犯罪行为

B.犯罪行为都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但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不一定是犯罪

C.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行为属于犯罪行为,但不予以刑罚处罚

D.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行为属于犯罪行为,应受刑罚处罚

【答案】B

【解析】根据罪刑法定原则,即使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如果没有被法律规定为犯罪,就不是犯罪。“而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是指根本不构成犯罪,因而不应当受到刑罚处罚。

20.犯罪行为的最本质特征是(  )。

A.刑事违法性

B.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C.应受刑罚惩罚性

D.主观罪过性

【答案】B

【解析】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最基本特征。所谓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指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造成损害的特性。行为没有社会危害性,就不构成犯罪。社会危害性未达到严重程度的,也不构成犯罪。#p#副标题#e#

21.建立我国刑法分则体系的重要依据是(  )。

A.犯罪对象

B.犯罪的同类客体

C.犯罪的一般客体

D.犯罪的直接客体

【答案】B

【解析】犯罪同类客体,是指某一类犯罪行为所共同侵犯的为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我国刑法分则根据犯罪的同类客体,将犯罪分为十大类。因此,犯罪同类客体是我国刑法分则体系建立的重要依据。

22.关于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犯罪对象是犯罪分类的基础

B.犯罪客体一定受到犯罪的侵害,但犯罪对象则未必

C.犯罪客体决定犯罪的性质,但犯罪对象则未必

D.犯罪对象是某些犯罪的必要构成要件

【答案】A

【解析】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区别主要表现在:①犯罪客体决定犯罪性质,犯罪对象则未必;②犯罪客体是任何犯罪构成的必要要件,犯罪对象则不是任何犯罪都不可缺少的,它仅仅是某些犯罪的必要要件;③任何犯罪都会使犯罪客体受到危害,而犯罪对象则不一定受到损害;④犯罪客体是犯罪分类的基础,犯罪对象则不是。

23.任何犯罪成立都必须具备的客观要件是(  )。

A.危害结果

B.危害行为

C.特定犯罪时间、地点

D.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关系

【答案】B

【解析】“无行为则无犯罪”,任何犯罪的成立都必须有刑法规定的行为。而危害结果、特定的犯罪时间、地点以及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关系是犯罪客观要件的重要内容,但不是一切犯罪都必须具备的要件,只是某些犯罪的构成要件。

24.下列行为属于刑法意义上的危害行为的是(  )。

A.受到诱惑而实施的行为

B.人在睡梦中的动作

C.身体受到暴力强制情况下的行为

D.人在不可抗力作用下的举动

【答案】A

【解析】不属于犯罪客观方面的危害行为包括:①欠缺有意性的行为;②欠缺有害性的行为;③欠缺刑事违法性的行为。BCD三项都是欠缺有意性的行为。

25.关于不作为犯的因果关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不作为是指人的消极身体静止的行为,对外界事物不起任何变更作用,因此在不作为犯罪中不存在因果关系问题

B.不作为因果关系中的原因在于它应该阻止而没有阻止事物向危险方向发展,从而引起危害结果的发生

C.不作为因果关系的特殊性体现在行为人负有特定的义务为前提

D.铁路扳道工人不按时扳道而引起列车出轨或相撞,就构成不作为的因果关系

【答案】A

【解析】不作为的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客观存在的,其因果关系在于:行为人负有特定的法律义务且有能力履行而不履行,从而没有阻止事物向危险方向发展,最终导致危害结果的发生,亦即“应为能为而不为”。

本文来源:http://www.kwkids.com/caikuailei/50534.html

热门标签

更多>>

本类排行